查看原文
其他

3分钟艺术 │ 向承美:我想用半生的时间来“关注”农民

郊野艺术 郊野艺术JYart 2021-07-02


Hi~




这是3分钟艺术时刻的第三十八

全文共4941个字 阅读大约3分钟





艺术家向承美与其拍摄对象 穿黄袄的男孩



村里的人不觉得自己边缘,不觉得自己是失语的,他们认为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周围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在生活。


___



世界也许是建立在误读之上的,每一次的急于解释加速、加深着误解,误解打成一个个结,这时的我们学会了反思。


向承美是家里第四个孩子,当年属于“超生”,是大人和孩子们口中的“小黑人”。后来父母费了很大的劲儿给她上了城市户口,她读了大学、研究生,现在又念博士,所有的一切书写出来即是一个寒门学子励志的故事。但她并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就此过上安安稳稳的生活,她选择了艺术,打破了生活原本该有的平平静静。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老人留守,向承美觉得这再正常不过,周围的家庭都如此。这种认知在一次商业拍摄后被迅速瓦解。那次商业拍摄是去拍一些澳大利亚农村的全家福,这些全家福几乎是完整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孩子、还有一条狗。回到老家的向承美落差很大,不理解自己的朋友为什么在刚刚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要外出打工?不理解这千千万万父母为什么要缺席?于是她就这样一张一张地把他们都记录下来。



农民志  全家福  选作



作品获得了好评,也收获了很多误解。有人说她消费苦难,有人说她老生常谈,甚至她的妈妈都认为没有言说的必要,毕竟讲得出曾经的苦难,为什么不能接受现在的幸福?对比是需要一个参照物,人没有一个标准的参照物,所以人不能总是时时比较。向承美的妈妈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不去做横向对比,他们只知道曾经过得不好,现在比过去过得好,公平得失不必计较。


但孩子们呢?孩子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为什么要让父母缺席?为什么不告诉他们生活有别处?为什么要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后心理承受巨大的落差?所以对向承美而言,重要的也不是艺术,而是一种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反思、一种为千千万万相同经历者的发声、一种人道精神的传达,一种能做多少做多少的笃定。






用车票编织的“全家福”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新作《全家福》频频入围和斩获各种新锐奖,这次创作将作品进行“编织”,模糊了他们的身影,也模糊了他们的情感,“编织”的意义是什么?

最开始作品的呈现不是“编织”的,而是一串火车票将三代人连接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主要信息,表情、服饰、火车票内容等等。


去年参加了一个展览,我把那些没有“编织”作品做成推文后发到我的高中同学群,结果被80%的人群起而攻之。高中班群里的同学大多是名牌大学毕业,在城里过着优渥的生活,我以为他们更关注社会,能够理解这些问题。没想到有人说这个课题没有意义,有人说我在消费苦难,有人说我“揭露丑陋”、“打着艺术的旗号诋毁国家”,有个为我发声的同学还被踢出了群。


我在群里连续被批斗了两天,开始还和他们辩论,后来直到被他们辩论哭了,直到他们举报了那个链接,变成了一个红色感叹号。于是我在思考应该怎么把我的初衷更好地传达出来,所以我选择将信息模糊掉,没想到模糊了以后,意义更加凝聚了。


我们常说编织梦想,农民工们在出走和回家之间亦是一种编织梦想,但是未曾想到出走和回家一直在不断撕裂。当我把他们的照片剪开又缝合的时候,那感觉就像他们的亲情,虽然在撕裂,但每个人的命运还是交织在一起。


同时,编织直接取源于编织袋,编织袋差不多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一个身份象征,它很廉价很轻便,能装很多东西,一个农民工所有家当基本都装在里面了。编织以后,身份模糊了,就不再指具体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而是代表了千千万万有这种特征的群体。




农民志  全家福  选作



你的作品大部分拍摄对象都来自你的家乡重庆万州,为什么总选择这样的熟悉环境去进行创作?乡亲们对艺术是什么态度?

最开始的拍摄是一种无意识的,就是身边人身边事。以前的我就喜欢给大家拍照,尤其是小孩,拍完以后我会把照片打印出来,给到大家实实在在的照片。当我打印了几百张以后,我发现这些小孩儿的照片摆在一起的时候,就像同一个人看着我,于是有了把这些照片做成项目的想法,拍摄基本上都是自自然然的。


我跟大家都很熟,不需要做太多思想工作让他们配合创作,反而他们知道我在创作后,还会帮我收集车票。


我不知道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有多少,也经常会想,什么时候把这些作品带回家展出,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向承美拍摄的留守儿童



你曾经也在澳洲拍过一年的“全家福”,但没有见你发表过,为什么?

在澳洲拍的全家福是一次商业拍摄,同样是在农村,他们的全家福很完整,里面都是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几个孩子、有的还有一只狗,孩子们非常开心,满脸笑容,一幅没有被欺负过的样子。


这给我触动很大,因为我一直觉得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留守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所以当我再回到老家去拍全家福的时候,中间的落差挺大的。我们老家的全家福里只有爷爷奶奶和孩子,爸爸妈妈是缺席的,我想追问这人人皆知的缺席原因。




你关注留守儿童已经好多年了,这是否与你的原生家庭有关?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确实是很大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家里第四个孩子,老家在重庆农村。当年我属于“超生”,没上户口,从小到大总被人叫“黑户”,我羡慕那些有户口的同学。


后来,家里花钱给我上了城市户,为了到城里读大学。在那里,我发现小时候想拥有的农村户口并不受欢迎。2010年,我到澳大利亚留学,又发现不管城市还是农村,户口这东西老外根本不看重,我开始意识到农民群体的“边缘”。


我现在做的事情都和我20岁以前的这个记忆密切有关,也可以说我后半生做的事情就是围绕着20岁以前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那些东西。




农民志  全家福  选作(来自艺术家自述:右边的女人是我小学同学。她和老公都在工地上打工,住工棚。女儿一岁时,夫妻俩就出去打工了。回万州要坐27个小时的火车,5年他们和女儿才见4面。)



农民有9亿,他们何以是边缘的?

我是从这个“权利”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农民工为城市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筑、公路、铁路等等基础性设施建设,然而他们在建设这个高速发展的一个社会后,他们的青春消耗后,在年老以后还是回到乡村去生活,医疗、教育、养老等权利还是被边缘的。




农民志  全家福  选作(来自艺术家自述:这个孩子只有奶奶了,右边是空白。他爸爸在工地上干活时死了,妈妈离开再没有回来。我问他几年级,几岁,任何问题他都不回答,后来他奶奶说,站起来给阿姨拍个照,他才终于拍了这个照片。)



你有关注过抖音、快手吗?你怎么看待里面的农民形象?

抖音快手我很少关注,有看过别人专门把抖音快手的东西罗列出来当成一个社会现象来说。


抖音快手看着挺火热的,但并没有给农民这个群体带来了一个新的希望,反而说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麻木。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几乎以一种很绝望的心情和态度来看待这个现象。诞生的那些农民的流量明星,有的劳作着开心,有的贩卖着苦难开心,整个生活几乎笼罩在一个表演氛围中。




我们继续说回留守儿童,以前有看过一个摄影师拍留守儿童,他是把相机发给拍摄对象本人,让他们有自己的眼光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后来发现原来他们眼中的生活没有那么多伤痛。你有担心过自己的作品带有过多“他者”同情的眼光吗?

童年经历和在国外生活给了我双重身份,我既是他们其中一员,是“自我”,但又不在其中,是“他者”。


村里的人不觉得自己边缘,不觉得自己是失语的,他们认为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周围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在生活。不能说这个群体自身表现出来是快乐的,就说不愿意打扰和破坏他们宁静的生活,就让他们傻傻的、慢慢的长大,一代一代又复如是,不告诉他真相是什么样子。等他们长大后,再看到外面的世界,那种震撼感与落差感挺大的。


中国有6300万留守儿童,流动的差不多4000万,也就是说差不多有1亿多的儿童处于这样一种心理和生活不稳定的状态。等他们长大了,对他们自身有什么影响?对整个社会又有怎么的影响?我只想能在有限的时间可以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希望社会关注他们的眼光能聚焦一些,不要以为这是一个陈旧的社会话题,至少孩子能有父母陪伴他们长大。



向承美与穿黄袄的男孩






讲得出曾经的苦难,

为什么不接受现在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




《农民志·全家福》与以往的“农民志”系列不太一样,这一次似乎是让曾经作品中的人物们“团聚”了,所以这次的《全家福》是“农民志”的终结篇吗?

它不会是一个终结,刚刚有提到农民这个群体是我后半生一直会关注的。最近有做一个项目《农民志·幸福88》,是关于农民的养老问题的。




“幸福88”有什么特殊意味?

在中国传统中,某些数字被认为是吉祥的,尤其是数字8。88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财富和好运,因为数字“8”的发音和“发财”的“发”相同(发,这意味着发财,或财富)。数字8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最幸运的数字,中国超市里的价格通常含有很多8。因为“八”字的上半部分小,下半部分慢慢变宽, 汉字的形状为8(八)意味着一个人将有一个伟大的,宽广的未来 。带有“8”或者多个“8”的车牌号码或者房间号总能标得好价 。


农村老人每月收到55元人民币,直到最近这个数字增加到88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城市居民或为政府工作的人可以比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可能多几十倍。当这些老年人接受采访时,他们每月的88元表示了强烈的幸福感,这也是《幸福88》的作品名称来源。


这些老年人年龄在65-90岁之间,出生在1949年前后。他们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当他们回忆起了那些艰难的日子,比如饥荒年代不得不以吃草、树皮和泥土来充饥, 而如今还能得到额外的88元表现出难于言说状态。尽管他们仍然要劳动到生命不能劳动为止,有些人甚至劳动到了90多岁,但他们并不质疑城乡养老金的平等和不平等。就像我妈妈,她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常说,“过去那么苦,现在已经挺好了。”



农民志  幸福88  选作(来自艺术家自述:这是谭家两夫妇,穿着红衣服来拍照的,你看不出苦难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他俩年轻时在外打工,十几岁的女儿在老家,从山上掉下来摔死了。上年纪后他们回到老家,靠谭大爷跑摩的维生。两个儿子在外工作,其中一个几年前打工时去世,儿媳妇接受不了,喝药跟着走了。另一个儿子发展还不错,在广东承包鱼塘。今年谭大爷过生日,他难得坐了趟飞机去广东玩,很开心。买完东西还剩一点点钱,一人买了一个棒棒糖。)



那这个项目的具体拍摄是怎样进行的?

我让我的妈妈帮我找老家镇上的老人,给他们每人88块钱,鼓励他们去不同的地方买,也不限定时间,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结果他们买回来的东西大同小异,他们特别开心。



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他们买回了些什么?

他们买回来的大多都是食物。有一位张大爷,88岁,年轻时是生产队队长。我每次回去,他都背一个竹背篓,抽着土烟,由于年老驼背,他的头都快碰到膝盖了,还在田里干活。老伴去世了,一直独居。他家里条件其实还不错,一个女婿是包工头,做的项目挺大,女儿给他在老家修了一幢房子。但很多农村老人都是这样,子女会给钱,可他们还是没有安全感,坚持劳作,担心子女什么时候就不管了,自己种出来的“钱”,更硬气,有自尊。他买了两袋面一共4斤,糯米20公斤,因为这个“能吃很久”。


还有一位姓向的奶奶,也是老伴过世后,一直过着独居的生活。听说她以前被老伴打,儿媳妇对她不太好。这次她为了拍照还专门打扮,穿了粉色的围裙。她买了小面包、面、洗衣粉,说小面包下田地的时候吃,平时舍不得买。




农民志  幸福88  选作(张大爷)

农民志  幸福88  选作(向奶奶 )





艺术和商业会因为人道而汇通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拍摄方法很像社会学研究方法?

对,就是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之前读硕士的时候有修过社会学,但我不是长期做田野调查,我更多的是做一些思考性的东西,一些文献研究,然后再去实践。




你的创作会考虑美感吗?

我的作品它首先是不美的,它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一个现状或者一个状态。我甚至觉得也没有人愿意购买。批判性应该还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和社会责任,所以我的作品好像很少去考虑别人会不会喜欢,能不能卖钱,我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



农民志  幸福88  选作


那你怎么看待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我最近签了一个马来西亚画廊,他们会帮我代理欧洲的市场,其实我还挺震惊的,因为我之前确实没有考虑过怎么把作品拿去销售。作品做好了,如果别人喜欢,能够把它变现,生活条件还提高了,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我做作品更重要的还是自我表达,没有首先去考虑商业。




最近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农民志会一直做下去,但同时也想关照我当下的生活,所以另一条线想去讨论澳大利亚移民的生活状态。







采访、撰文:乔冬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版权为艺术家所有

\ END /



   ARTISTS 艺术家


向承美

XIANG CHEN MEI


出生于重庆万州,  获得西澳大学纯艺术硕士学位,西澳大学艺术博士候选人。她的作品曾在澳洲, 中国大陆,美国,法国和中国台湾展出。她的作品曾发表在纽约时报,法国摄影之眼,澳洲artlink,Pro Photo, 澳大利亚亚洲艺术期刊等杂志。


奖项:

2019  入围2019 lensculture top25 艺术摄影奖 

2017 “中国在场”海南国际艺术节新锐奖


个展:

2019《农民志.幸福88》Cool Change 当代艺术中心 澳洲珀斯

2019《农民志.全家福》Paddington市政厅  澳洲悉尼

2018《农民志.全家福》 Cullity艺术中心   澳洲珀斯  

2013 年 悉尼Gaffa 画廊 澳洲悉尼

2014年  Head On 摄影节 澳洲悉尼 


群展

2018 《农民志.全家福》西澳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 澳洲珀斯 

2018  《农民志.全家福》地图与疆域国际艺术展 中国北京

2018 《农民志.全家福》 旷野当代艺术展 食草堂 中国石家庄

2017 《迷失两地》 抽象具象国际艺术展 中国济南

2017 《迷失两地》 中国在场国际艺术展 中国三亚

2017 具象/抽象 国际艺术展 中国无锡

2017 具象/抽象 国际艺术展 中国济南

2016《欲望烟火》首届抽象艺术大展  呼和浩特  中国内蒙

2016  女娲复苏》  “烽火妇女泪”联展  中正纪念堂  中国台湾

2016 《女娲复苏》  “烽火妇女泪”联展   杭州图书馆  中国杭州

2016《欲望烟火》首届抽象艺术大展  中国宁波

2016 《欲望烟火》国际女性视觉艺术展  中国西安大华博物馆

2015《女娲复苏》  出彩-2015美国当代艺术展 美国佛罗里达 

2015《女娲复苏》  罗卡当代摄影季  凸凹艺术馆 中国厦门

2015《女娲复苏》  “烽火妇女泪 “联展  映画廊  中国北京

2015《迷失两地》深圳鳌湖美术馆  中国深圳

2015  首届重庆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中国重庆

2014《女娲复苏》上海国际摄影展  中国上海

2014 《女娲复苏》悉尼摄影节专题展   澳大利亚悉尼

2014 《女娲复苏》 duncan miller 画廊   美国洛杉矶

2013   《背负》墨尔本展览中心  澳大利亚墨尔本

2013    ONO      CIT艺术馆   澳大利亚珀斯

2014      巴黎摄影眼杂志        法国巴黎

2013   《背负》 moores 艺术馆     澳大利亚珀斯

2013    20xx      CIT艺术馆     澳大利亚珀斯














   RECOMMEND 推荐阅读

3分钟艺术 │ 杨圆圆:创作是对抗时间的工具

3分钟艺术 │ 史阳琨:我们怀念的故乡是不存在的

3分钟艺术 │ 汪润中+黄乖儿:艺术家是诚实的骗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